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hyde567 2025-07-07 装修禁忌 3 次浏览 0个评论

在上海的市中心矗立着一座普希金的纪念碑,这座纪念碑是在1937年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时建立的,曾是中国为外国作家竖立的唯一一座纪念碑。

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,上海自开埠以来,西风东渐、古今交融。普希金的作品,正是从上海传播到全国。

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全俄普希金博物馆馆长奥尔加·亚历山德罗夫娜·柯尔涅娃

在中国,普希金的名字家喻户晓

普希金出身贵族家庭,自幼接受良好教育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,因敢于批评专制统治而屡遭流放。他思想自由、个性鲜明,最终因决斗不幸去世,年仅38岁。

在中国,普希金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。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》《致凯恩》《致大海》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》……从学生时代开始,普希金和他的作品就为我们耳熟能详。

普希金一生虽未涉足东方,但他在诗歌和书信中多次提及中国,虽不是详尽描述,但笔端诠释的中国形象都是正面的,且带有乌托邦的色彩。

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展览现场

“普希金曾梦想前往中国,在他从事外交工作的时期,曾写道自己非常希望能随俄罗斯宗教使团一同前往中国。他之所以萌生这一心愿,是因为和汉学家比丘林神父之间的友谊与交往。遗憾的是,这次旅行最终未能成行。而若是成行,或许会为我们留下许多描绘贵国这片美丽土地的作品。”

柯尔涅娃说,她因此相信,举办这次展览,也是完成普希金的夙愿。

对中国人而言,普希金意义非凡

在俄语翻译家刘文飞看来,普希金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俄国作家。“对于中国和中国人而言,普希金还具有几重更为深刻、更为宽广的意义。”

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,普希金是飞入中国人阅读空间的第一只俄国文学的春燕。1903年,上海出版了一本蓝色封面的《俄国情史,斯密士玛丽传,又名花心蝶梦录》​,这其实就是普希金的《大尉的女儿》。此书是第一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汉译俄国文学名著,也是俄国文学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的起点。

其次,普希金之步入中国,恰在中国的“新文学”和“新文化”的形成时期。他对小人物的人道主义立场,他在专制社会对自由和个性的歌颂,甚至包括他在诗歌中对爱情的大胆吐露,所有这些因素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十分及时,十分珍贵。

最后,从普希金起,俄国文学和文化开始步入世界文明的舞台。陀思妥耶夫斯基称普希金为“全人”。刘文飞认为,“全人”​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,普希金不仅仅是俄罗斯人,也不仅仅是俄国人,甚至也不仅仅是欧洲人,而同时也是非洲人、美国人和中国人,“他是真正的文学世界公民。”

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戈宝权手稿《〈叶甫盖尼·奥涅金〉在中国》

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冯春手稿《普希金在中国》

普希金的作品,正是从上海传播到全国

在此次展览现场,我们也可以看到普希金与上海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比如1924年赵诚之据俄文翻译的《普希金小说集》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,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小说选本;又比如1937年上海杂志公司《译文》新2卷第6期推出了《普式庚逝世百年纪念号》,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主编了《普式庚逝世百周年纪念集》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。

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赵书雷(左)与全俄普希金博物馆馆长柯尔涅娃(右)签署战略合作协议

作家、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在开幕致辞中表示,普希金与东方,看似有着遥远的地理距离,但在文化的长河中,却产生了奇妙而深刻的回响。他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泉,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心田。

“普希金与东方的回响,正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优美乐章。”孙甘露说。

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

作家孙甘露

【附】展览资讯

展览时间:2025年7月7日—10月9日

展览地点: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(周家嘴路3678号)五楼临展厅

主办单位: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、全俄普希金博物馆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在上海的这个展览上,看到普希金和他的东方回响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