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hyde567 2025-08-27 装修禁忌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作者 | 温颖颖

谁会担心自己的业绩太过耀眼?BOSS 直聘大概算一个。

在经历了持续两年的两位数增长后,2025 年二季度,BOSS 直聘的营收增速放缓,同比上涨 9.7%,是两年多来的最低增速,也是首次个位数的增幅。

不过,BOSS 直聘创始人、董事长兼 CEO 赵鹏在在二季度财报会上表示," 今年第二季度,招聘市场需求回暖,供需关系持续改善。"

一边是自身增速下滑,一边是招聘需求回暖,这样的解释似乎有助于淡化 " 工作越难找,BOSS 直聘越赚钱 " 的舆论标签。

更耐人寻味的,是一个月前的资本运作。

今年 7 月,BOSS 直聘完成了 2022 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次在港增发,共增发 3450 万股,募资 22 亿港元。这次增发的特殊之处在于,拿出了 10% 的份额,即 300 万股,开放给了个人投资者,即散户。

结果相当热闹,国际配售超额认购逾 3 倍。公开数据显示,在新股发售前的 10 个交易日,BOSS 直聘 -W 日均成交量仅约 7000 股;上市交易后的 27 个交易日,日均成交量暴增至 67.8 万股。毫无疑问,这批参与定增的散户赚到了,也帮公司在资本市场刷了一波口碑。

但有几处吊诡的细节,隐隐透露出,此次增发或许没这么简单。

首先,企业增发通常是为了解决资金压力,但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,BOSS 直聘账面上的现金、现金等价物、短期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合计 160.22 亿元人民币(22.37 亿美元),创近年新高,显然不差钱。

其次,定增通常只面向机构投资者,原因是周期长、风险大。而这次的发售价仅 78 港元 / 股,每手 100 股,入场费不到 7880 港元,散户也能轻松参与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不缺钱,却选择低效率的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奇怪的增发

BOSS 直聘创始人赵鹏自己也承认,增发的主要目的不是募资,而是公司增加在港股的交易流动性," 可以获得更多香港股民和机构的参与,一起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 "。

说起来,这还牵扯到当年 BOSS 直聘是如何在港股上市的。2022 年,已经在美股上市的BOSS 直聘选择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上市,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发行新股或募集资金。

官方的解释是,现金储备充足,现金流良好。而外界普遍猜测,还和当时的环境有关。当年中概股企业在美股市场遭遇疯狂杀跌,公告显示 BOSS 直聘已被纳入中概股的 " 预摘牌 " 名单,BOSS 直聘可能会因为担心在这种市场环境下,发行新股会遭遇 " 卖不出去 " 的困境,而采取更稳妥的办法,即 " 直接不卖 " 转上市。

这种方式带来了的好处显而易见,BOSS 直聘在港股迅速上市,而且股权结构得以保持稳定。不过也有遗憾的地方,就是 BOSS 直聘的业绩太好了。

2025 上半年报显示,BOSS 直聘营收 40.26 亿,同比增长 11.2%;净利润 12.35 亿,同比增长 85.2%。而在 2023 年,其净利润 " 仅 " 为 10.99 亿元。意味着,如今短短半年,就赚了 2023 年全年的钱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而且,BOSS 直聘不是第一天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了。过去两年,其净利润同比暴增 925% 和 44.2%,营收同比增长也高达 32% 和 23.6%。

强劲的盈利能力直接推高了股价。从 2024 年 12 月起,BOSS 直聘 -W 进入趋势性反弹行情,截至 2025 年 6 底累计上涨逾 40%;进入 8 月以来,股价已涨超 20%。

但考虑到 BOSS 直聘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股权集中,收获上涨红利的普通投资者可能确实不多,这让创始人赵鹏的话听上去也有些道理。

今年以来,港股整体表现转好,中美关系近期有所缓和,那么此时面向散户增发颇有一点 " 发彩票 " 的意思。2014-2020 年间,BOSS 直聘累计融资 6 次,融资总金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,而只有这一次不图钱,只图回馈大众。

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BOSS 直聘的 " 撒钱 " 行为,也有说不通的地方。

比如仅给散户 10% 的份额,能增加多少流动性呢?退一步来说,3.2% 的股票增发比例已经很低了,几乎不会对公司股本造成稀释,意味着不会对股东架构、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带来影响。

更重要的是,如果结合 BOSS 直聘如今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来看,如此反常讨好的增发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两头挣钱

在招聘市场上,企业和求职者都有 " 淡季 ",但 BOSS 直聘的赚钱节奏从来没有淡季。

先来看看 BOSS 直聘是怎么赚钱的。

2025 上半年,BOSS直聘来自企业客户的收入达 39.79 亿,占总收入的比重达 98.8%。期内,BOSS 直聘付费企业客户数为 650 万,同比上涨 10.2%。

简单来说,企业主是 BOSS 直聘的主要收入来源,尤其是以中小企业主为支柱——根据企业贡献的收入,BOSS 直聘将企业客户分为 KA 客户(5 万元及以上)、中型客户(5000 元 ~5 万元之间)、小型客户(5000 元以下)。

2025 年上半年,中小型客户累计给 BOSS 直聘贡献了 30 亿元营收、占总营收的 74.8%。

中小企业主愿意付费,是因为 BOSS 直聘巧妙切中了其痛处——招聘预算低、吸引力不及大型企业。

BOSS 直聘推出了 VIP 账号、竞招职位、曝光刷新卡等付费服务或道具。据网络搜索,BOSS 直聘一个企业端账号的收费是 4800 元,每发布一条职位信息的费用是 5 元;每个账号只能发布 5 个竞招岗位(热度高竞争激烈的岗位),超出后每增加一个需支付 158 元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但不同于其他平台动辄几万元的综合性年包,BOSS 直聘的服务可以按月购买,或只购买特定道具,意味着花几百元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,化解了中小企业预算低的困扰。

服务收费固然没问题,但有问题的是,在招聘市场焦虑逐年加深的背景下,BOSS 直聘却在" 强制收费 "。据企业主透露,在 BOSS 直聘上发布首个职位是免费的,但不付费就看不到求职者的完整简历,这便没法与其联系。

更有企业主则在黑猫投诉上表示,自己在 app 上花了 435 元买了曝光刷新权益,上传招聘信息后,发现部分文案填错了,但 BOSS 直聘平台却显示要先关闭岗位才能修改。然而,一旦关闭岗位,平台又会提示 " 职位关闭,道具将自动作废,平台不支持退款与补偿 ",那权益的钱就白花了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而且,屡屡陷入变相涨价的争议。

早在 2021 年赴美上市前夕,BOSS 直聘就被指 " 通过削弱原功能的使用体验,引导用户使用付费功能 "。据当年的报道,平台原有的关键词搜索功能被下线,HR 只能通过信息流推荐筛选简历,但由于推荐算法精准度低,引发用户吐槽:" 看 IOS 开发的职位,推荐一堆 Android 开发的同学来。"" 我要招全职,却全给我推大二、大三的在校生。"

另有 HR 网友则表示,BOSS 直聘的套餐费用也不透明," 去年我们公司的账号年费是 1.2 万元,今年却要 1.6 万元 "。金角财经用两个账号测试后发现,购买同样的招聘服务,A 账号要付 128 元,B 账号却要付 198 元;手机端的价格为 78 元,电脑端则要 128 元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就连招聘企业最基本的合规审核,BOSS 直聘也屡陷争议。就在今年 7 月,一张求职者暗示与领导存在不正当关系的 BOSS 直聘私聊截图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,#BOSS 直聘再次涉黄 # 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,也再度引发大众对 BOSS 直聘的信息审核、内容监管能力的质疑。

而在此前,BOSS 直聘已发生过 " 以招聘助理等名义,实则要应聘者提供性服务 "" 女性求职者在试岗第一天被要求陪睡处对象 " 等丑闻。

黑猫投诉平台上超 8000 条关于 BOSS 直聘的内容中,不乏涉及投诉内容多集中于诱导消费、虚假宣传、不退费、乱扣费、服务质量差等表述。

实际上,BOSS 直聘不止赚企业主的钱,还赚求职者的钱。

BOSS 直聘客户端显示,其提供给了求职者的 VIP 套餐,有 68 元 /30 天、98 元 /60 天两种价格,包含竞争力分析、AI 润色简历、专属简历模板等服务。BOSS 直聘另有独立出售的高端定制服务,如 "30 天求职助跑 " 服务,向 10 年以下工作经验者收费 2499 元,10 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则为 3299 元。

但不少求职者亦表示,服务体验不佳," 花钱了,但没带来任何改变 "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微博、抖音等社媒平台上,网友对 BOSS 直聘的描述,不乏 " 搜索不精准 "" 打招呼无人理 "" 乱推企业 " 等内容。

据《DT 商业观察》统计,截至 2024 年 6 月 18 日,小红书的 "BOSS 直聘 " 的笔记相关笔记阅读量 TOP10 中,超过一半是表达不满情的,比如《BOSS 直聘都这么搞笑的吗》预估阅读量 72.7 万、《用 BOSS 直聘,错过了太多双休好工作》预估阅读量 40 万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照理来说,企业招聘需求增多助推 BOSS 直聘增收,看似是经济复苏下工作机会变多的信号,但现实却好像变成了招人和找工作都更难了。

这就很耐人寻味了。

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

松了一口气

吐槽声浪的另一端,是越来越多人离不开 BOSS 直聘。2025 年第二季度,BOSS 直聘平均月活跃用户为 6360 万,同比增长 16.5%,环比增长 10.4%。

最直接的原因藏在失业率里。

国家统计局 8 月 19 日公布的分年龄组劳动力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,7 月不包含在校生的 16 — 24 岁劳动力失业率录得 17.8%,较 6 月上升 3.3 个百分点,高于 2024 年同期 0.7 个百分点,为统计口径调整以来次高;从往年趋势看,8 月青年失业率或继续上升。

25 — 29 岁劳动力失业率走高 0.2 个百分点至 6.9%,高于上年同期 0.4 个百分点;不包含在校生的 30 — 59 岁劳动力失业率下降 0.1 个百分点至 3.9%,与上年同期持平。

就业越难,求职竞争就越激烈,就越容易为求职投入金钱,这样的大环境既造就了 BOSS 直聘这样的行业巨头,也引出了 BOSS 直聘做到行业第一的杀手锏:一直对外宣传 " 匹配精准度高 "" 招聘达成率高 " 等优势。

在 2025 年一季报中,BOSS 直聘就提到基于 DeepSeek-R1 与自研的 " 南北阁 " 模型,给招聘者提供 AI 服务。该服务会根据招聘者个性化的招聘要求智能匹配合适的候选人,并给出推荐理由。内测数据显示,该功能有效提升了匹配精准度,使用该功能的招聘者达成效率提升了 25%。

2022-2024 年,BOSS 直聘研发投入分别为 11.83 亿元、15.44 亿元、18.16 亿元,同比增幅均超过 20%。

但这与使用者的感觉可能并不一致,被吸引购买 BOSS 直聘的服务后,仍没能高效精准地招到人 / 找到工作,反而频繁被引导加购服务。

一边是就业率迟迟未见明显回暖,另一边是 BOSS 直聘却赚得盆满钵满,这难免引发外界对其付费服务质量的质疑。这就难免会引发猜测,BOSS 直聘是否在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,悄然筑起了一道信息壁垒,这恰恰是不同行业中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共同手法

话说回来,BOSS 直聘的商业成功毋庸置疑,但这种成功也引发了新的疑问:一家市值超过 850 亿港元的上市公司,究竟承担了多少与其体量相匹配的社会责任?

说到这里,此次股票增发的用意或许已经不言自明。BOSS 直聘正试图借助一场小比例的股票增发,开启一轮资本回馈下的品牌形象修复。

一方面,通过吸引散户和本土机构投资者入场,让更多人了解、认可其商业模式,并在分享业绩红利的过程中,顺势强化增长前景;另一方面,更重要的,或许是借此获得投资者的认同,换取更多正面声量,扭转在舆论场上的负面压力。

目前来看,股票增发确实发挥了 " 四两拨千斤 " 的作用,为 BOSS 直聘带来了关注度和市场活跃度,还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。

而 BOSS 直聘的最新财报更是配合默契。营收创下近年来最低增速看似不妙,但把理由归结于 " 招聘市场需求回暖,供需关系持续改善 ",带出求职者压力下降以及招聘市场趋于饱和,从而将潜在的业绩下滑风险转化为市场利好,并顺势撇清了操纵招聘市场的嫌疑,无疑是松了一口气。

然而现实是,不在经济上行期的宏观背景下,求职与招聘艰难会是常态,BOSS 直聘的高盈利模式依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。伴随着其屡次出现的合规问题,距离彻底扭转公众形象,仍需付出真诚而巨大的努力。

毕竟,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讲出漂亮的故事,但真正难的是,是在数钱的时候,别人还愿意替你鼓掌。

参考资料:

DT 商业观察《打工人躺不平,BOSS 直聘躺着赢》

说财猫《工作越难找,Boss 直聘越赚?" 卖 " 简历狂赚 16 亿》

深眸财经《BOSS 直聘不只是个 beta》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BOSS直聘,总算松了一口气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